首页 > 党风廉政 > 廉政文化

“一床棉絮”寄民心

在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旧址战士住房内,摆着一床陈旧泛黄的棉絮,关于棉絮的来由,据纪念馆的老员工李海量回忆:1927年的9月21日,毛主席带领的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,准备经严塘、孤岭、余坊、樟树下向萍乡进发,当时村民张祖典担心他们对路线不熟悉,遭到敌人袭击,不顾危险,主动要求帮助他们挑担引路。三团的一位领导在得知张祖典生活很困苦后,临走时赠送了一床新棉絮让他过冬。时光辗转80余载,这床棉絮见证了共产党人宁愿自己受苦受难,也不让老百姓受穷受冻的浓浓深情。

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。纵览古今,那些受人敬重、爱戴的清官廉吏,均是心系百姓的典范。反观当下,仍有有少数党员干部“官”念太重,“民”念太轻。有的对群众态度粗暴,如贵州毕节市大方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义,在接待办事老人时因被指出玩手机,竟斥骂老人;有的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,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刘某某,漏报三位村民的低保金长达一年;还有的“官”念作祟,如南宁市某领导“被打伞”、江西省贵溪市政府办公室干部“怕湿鞋”等等……这些人丢了为民情怀、党员本色,最终自食恶果、悔之晚矣。

片晷千年,尺宅万里,变化的是人心,永恒的也是人心。从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”到“悯其饥,念其寒,谁不可怜子女?肯推毫发与苍生,不枉为民父母”,都彰显了浓浓的爱民之心;从唐太宗在隋炀帝被民众推翻的教训中悟到载舟覆舟的道理,到毛泽东读完李自成被功劳冲昏头脑的史鉴后重印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都在告诫失去民心的危害性。

如今,“一床棉絮”的民本情怀和党员本色也在文家市镇这片红色热土上不断传承下来。玉泉村党员蔺万桃,是战国时期一代名臣蔺相如的后人,自1977年起,义务开办家庭福利院悉心照顾13名孤寡老人,坚守时间长达38年,被群众称为“蔺氏好人”,被民政部授予“德高义重”金匾;“人民功臣”甘厚美老人,解放后回到家乡,收起了自己的战功,默默无闻、勤勤恳恳地做着煤矿井下工人等基层一线工作,在淡泊、清贫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。

“天地之间,莫贵乎民;悠悠万事,唯民为大。”曾经,共产党以“一床棉絮”赢得人民群众的倾心,获得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。现在,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,更应该继续发扬革命先烈的艰苦朴素、为民服务的精神,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,淡化“官”念,让“民”念更浓。(浏阳市文家市镇纪委副书记   戴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