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性应该怎样“炼”?
10月22日《年轻,也是一种特殊考验》一文在本报二版刊发后,有读者反映,在当下,年轻干部拒腐防变确是现实课题,应该引起足够重视。同时也提出,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年轻干部“相对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,有的缺乏基层和艰苦地方磨炼,有的缺乏关键岗位扎实历练”等问题,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理解。这里,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谈点浅见。
“锻炼”,可以理解为政治生活的锤打。
贪腐行为原因很多,但一个重要方面,是与拉“小圈子”、搞”小集团”关系密切,而这正是党内政治生活之大忌。拉帮结派、称兄道弟所为何事?党员干部所从事的工作需要的是秩序和制度,不需要关照和特殊。溢出制度而寻求特殊,大多是变味的“工作”。这无需多说。有些年轻干部在政治生活上缺少锻炼,一个突出表现就是,信人情不信制度,靠“哥们”不靠组织,讲交易不讲原则。于是,不该放行的放行,不该包庇的包庇,不能践踏的践踏,不该染指的染指。工程发包中的作弊,项目审批中的分赃,选拔任用中的“酬谢”……这些年查处的贪腐案件多有串案、窝案,这显然与政治生活不健康有直接关系。有的地方和单位主要领导不但不反对“小圈子”“小集团”,反而热衷此道,结成利益同盟,权力交换、联手作案、官官相护,在政治上彻底变质,在经济上彻底腐败。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数。
“磨炼”,可以理解为困难和挫折考验。
没有人喜欢磨难,但现实生活不会一帆风顺。这不奇怪,也未必是坏事。和平年代、承平时期,越是少年得志,就越容易忽略甚至忘记这一点。一方面,顺风顺水,平步青云,使得有些人眼中没组织,心里没敬畏,“上管天下管地,中间管空气”。想占多少房就占多少房,想用什么车就用什么车,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,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,把公家财政当成自家钱袋子。另一方面,稍不顺遂就抱怨提拔太慢、官帽太小、约束太多、好处太少,撂挑子、闹情绪、发牢骚,并把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带入到工作中来,不讲规矩,不讲纪律,甚至胡作非为。
反腐败斗争得出的一个教训就是,那些没有经过基层艰苦磨炼的、在温室的花盆里养出来的、简历漂亮而表面光溜的所谓“新星”,意志品质往往脆弱,不堪大用。倒是那些在坑洼泥泞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干部,知进退、懂轻重、明事理,在纷繁复杂环境中能自持、有定力、靠得住。
“历练”,可以理解为经过大事、见过世面。
作为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清醒冷静等素质,不会是天生的,而是要经过时间打磨与实践历练。能开重型卡车自然能够驾驭小汽车,反之则弄不好就会翻车。经手过成千上万钱财而不动于心,才理解“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”的深刻含义。处理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复杂棘手问题,才知晓工人辛苦、农民艰辛、当兵不易。干部廉洁自律,也应该从年轻时开始成为必修课,并伴随终生。
党性应该怎样“炼”?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,是一个必须正确回答的问题。“必须”是说,都会面对;“正确”是说,要在“是与否”中做对选择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坑坑洼洼是常态,磕磕绊绊是常事,锤锤打打是常情。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和工作。年轻干部成长,离不开组织教育、领导帮助,但关键还是靠自己。有人说,党性修炼就像是一个人的内心对话。在这样的对话中,人既是自己的原告,又是自己的辩护人和法官。正是在这种自我的锻炼、磨炼、历练中,才会总结经验,校正方向,坚守信念,自持自律,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。(米博华)